七月的阳光洒满乡间,带着热忱与期待,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们于7月11日开启蒲城县孙镇洞坡小学的暑假助学。
01 初抵 | 遇见洞坡小学
初遇蒲城县,是连绵的田野与淳朴的乡音,空气中弥漫着麦穗与泥土的芬芳,再进校门门口,周围是数不清的玉米地。步入洞坡小学,排列整齐的校舍、绿树成荫的操场,瞬间将志愿者们带入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。这里,没有城市的喧嚣,却涌动着最纯粹的求知渴望。

7月12日,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,举行“童心筑梦,爱伴成长”留守儿童暑假助学班开班仪式,为我校志愿者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开班仪式上,当地政府负责人、学校老师代表与志愿者们一同出席,为孩子们送上了温暖的寄语。“希望孩子们能在帮扶班中收获知识、结识伙伴,也期待志愿者们用青春力量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。”一句句嘱托,饱含着对孩子们的期许,也坚定了志愿者们的服务信念。

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期待的笑容,他们用清澈的眼神望向志愿者,仿佛已经开始憧憬这个充满知识与欢乐的假期。本次课业帮扶班为12号至18号,志愿者们将围绕孩子们的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基础学科展开辅导,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、解决学习难题。除了课业辅导,我们还准备了趣味阅读、手工制作、科普小课堂等特色活动,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宽视野、提升能力。




“不仅要帮孩子们补功课,更要做他们的大朋友。”老师在发言中说道,我们希望通过真诚的陪伴,倾听孩子们的心声,给予他们心灵的关怀,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爱。
02 相遇 | 我们的第一面
稍作休整后,12号早上,志愿者们迎来了前来报到的孩子们。当一个个小小的身影出现在大门门口,最先映入眼帘的,是他们清澈眼眸中闪烁的好奇与腼腆。一位志愿者回忆道:“那一刻,看到他们略带羞涩却又无比明亮的眼神,我知道,这个夏天,注定意义非凡。”忐忑与憧憬交织,心弦已被这份纯真悄然拨动,一场双向奔赴的故事,正等待书写。


03 课堂 | 知识与欢乐的交织
7月12日至7月18日,助学活动的每日课堂,像一株慢慢舒展的嫩芽,从生涩渐渐长成蓬勃的模样。
主科课堂:从生涩到投入
清晨,校园被稚嫩的读书声唤醒。语文课上,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怯跟读,到后来大声朗诵古诗;数学课上,志愿者们用趣味游戏引导孩子们理解数字的奥秘;英语课上,简单的对话练习让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。
“老师,这个字怎么写?”“老师,这道题我算出来了!”——课堂上的小手越举越高,求知的眼神越来越亮。讲台上,是倾囊相授的认真负责;课桌旁,是全神贯注的求知若渴。知识在传递,信任在建立,学习的种子在土壤里悄然萌发。


兴趣课堂:从拘谨到欢腾
美术课上,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心中的世界,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画作在纸上绽放;音乐课上,简单的音符化作欢快的旋律,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、哼唱,教室里流淌着纯粹的快乐;体育课上,奔跑的身影、此起彼伏的欢笑声,比夏日的阳光还要滚烫。
每一堂课,都是心与心的碰撞,是成长与陪伴的见证。


04 日常 | 藏在细节里的温暖
课堂之外,生活也是一片温柔的场域,人与人的心在此慢慢靠近。
志愿者间的互助:出发前,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专业,初遇时还有些拘谨,但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,大家很快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。备课时的头脑风暴、课后反思时的真诚建议、生活上的互帮互助……每个人都尽己所能,为团队注入温暖与力量。
与孩子们的柔软相处:课间,孩子们会拉着志愿者的手,分享自己的小秘密;放学时,一句“老师,明天见!”让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。志愿者们用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想法,用耐心和微笑回应他们的好奇与依赖。


05 离别 | 以爱为帆,让光抵达
短短7天的陪伴,孩子们与志愿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离别之际,满眼不舍,眼泪止不住的流出,但我们知道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。相信一周的陪伴也为孩子们的童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三下乡的意义,是传薪火,亦是承星光。当城市与乡村的手紧握,当知识与童真相遇,我们相信: 每一份善意都会抵达需要的地方,每一颗星星都能照亮夜空。
